【本报讯】盛夏的南昌,因剑光的闪烁而格外耀眼,本年度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在此间正式拉开战幕,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选手齐聚赣江之滨,在剑道上展开为期数天的激烈角逐,这项国内击剑俱乐部领域的顶级赛事,不仅为业余击剑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,更成为中国击剑运动普及与发展的重要缩影。
清晨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场馆群早已人声鼎沸,早上八时整,开幕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,江西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致欢迎辞时表示,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能够承办如此规模的击剑盛会,既是对本地体育事业的肯定,也将推动击剑运动在华中地区的进一步发展。
据赛事组委会介绍,本届比赛参赛人数创下历史新高,较上届增长近20%,3000余名选手中,年龄最小的仅7岁,最长的已过花甲,他们根据年龄和专业程度,分为U8、U10、U12、U14、U16、U19及公开组等不同组别,将在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中展开角逐。
“这是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参与度最广的一届。”赛事总监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参赛选手来自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200余家击剑俱乐部,其中不乏曾在全运会、大运会等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选手。”
在首日进行的U14组男子花剑小组赛中,来自上海锐剑俱乐部的小将张天宇表现抢眼,年仅13岁的他步伐灵活,出手果断,以五战全胜的成绩晋级淘汰赛。“我很小就开始练习击剑,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全国赛。”张天宇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,“今年的对手更强了,每一剑都必须全力以赴。”
在重剑赛区,45岁的律师王海波刚刚结束了他的首场比赛,作为击剑运动的“高龄”爱好者,他已坚持练习击剑十年。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磨练意志。”王海波说,“在剑道上,年龄不是问题,重要的是对这项运动的热爱。”
赛场边,来自北京某俱乐部的教练赵颖密切关注着队员的表现。“俱乐部联赛为业余选手提供了难得的竞技平台。”她表示,“与专业赛事不同,这里能看到更多纯粹出于热爱的面孔,这种氛围非常珍贵。”
为确保比赛顺利进行,组委会在赛事组织上下足了功夫,场馆内设置了20条标准剑道,全部采用国际击剑联合会认证的电子裁判器,每条剑道配备三名专业裁判,其中包括多位国家级裁判员。
“我们对所有裁判进行了统一培训,确保判罚标准一致。”裁判长陈建国介绍,“虽然这是俱乐部联赛,但我们完全按照专业赛事的标准来要求。”
医疗保障团队也在现场严阵以待,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生组成的医疗组,在场馆内设置了四个医疗点,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。“击剑运动相对安全,但肌肉拉伤、扭伤等情况仍有可能发生。”医疗组负责人刘医生表示,“我们做好了充分准备。”
观众席上,来自南昌本地的中学生李文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赛场。“我是通过学校的击剑社团开始接触这项运动的。”她说,“今天特意来看比赛,选手们的表现太精彩了。”
近年来,随着中国击剑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,这项曾经被视为“小众”的运动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全国注册的击剑俱乐部已从2015年的89家增长至目前的超过500家,击剑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。

“击剑运动在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。”中国击剑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俱乐部联赛作为推广击剑运动的重要平台,不仅发掘了大量后备人才,更培育了深厚的击剑文化土壤。”
在场馆外的体验区,许多市民在教练指导下第一次拿起剑,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。“比想象中难得多,但很有趣。”刚体验完的市民陈先生笑着说,“也许我会考虑让女儿学习击剑。”

这场全国性赛事也为南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据当地旅游局估算,比赛期间,3000余名选手及随行家长、教练将为南昌带来超过万人的客流,直接拉动住宿、餐饮、旅游等相关行业消费。
“我们全家从青岛过来,计划在南昌停留五天。”参赛选手家长刘女士说,“除了比赛,我们也想去滕王阁、八一广场等景点看看。”
南昌市体育局局长表示,承办此类全国性赛事是南昌建设“体育强市”的重要举措。“通过赛事展示城市形象,促进体育消费,实现体育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。”
随着首日比赛落下帷幕,选手们陆续返回驻地休整,为接下来的比赛养精蓄锐,对于许多年轻选手而言,这次比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成长的历练。
“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。”12岁的女子佩剑选手孙悦表示,“无论结果如何,这次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。”
赛事组委会透露,未来将继续完善联赛体系,扩大参赛范围,同时加强青少年击剑培训标准化建设。“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更加规范、专业的平台,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”
夜幕降临,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灯光渐次熄灭,而选手们的剑客梦想仍在延续,明日,剑道之上将再度响起金属交击的清脆声响,3000余名剑客将继续为荣誉而战,为梦想出剑,这项起源于西方的古老运动,正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剑客传奇。